由BBH網上媽媽資料打包過來的。。。

生活自理發展


自理能力,是指憑自己的能力即能獨立完成的事項。別看0~3歲的孩子年紀小,他們在成長過程中,會自發性的表現出照顧自己的能力,如伸手忙扶奶瓶、自行以湯匙進食、喝水、主動表達尿布濕了要換新的或想噓噓等等。父母若能適時的從旁協助、引導,陪著孩子反覆練習,使基本能力更加純熟與進步,不僅為孩子尊定深厚的發展基礎,也就此養成足以陪伴一生的良好生活習慣,他們將更有信心面對日後的種種挑戰,發揮更多更好的能力!「命好不如習慣好」,想要有好習慣,請從自理能力的養成開始吧!

【父母照顧周到 壓抑幼兒發展】
基本自理能力的產生很自然,只是需要父母願意放手給機會!但父母常以為小孩什麼都不會,需要百般呵護,易養成依賴。現在愈來愈多沒有明確病因的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的問題,發現不少個案是媽媽平常從頭做到尾,而阻礙孩子的學習所致。

【自理能力發展影響範圍極廣】
一般孩子缺乏感統刺激,就會少了主動探索的興致,缺乏經驗刺激下,認知能力必然薄弱,學習任何事物很難具學習成效,沒有學習的成就感,造成自信不足,進而在人際溝通上出現障礙,一路惡性循環的發展,讓孩子的人生難以亮麗。
注意力不足、缺少責任感、沒有創造力、積極度不夠、過度依賴、適應環境能力差等不少問題,究其根源,也多半因年幼時未能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!喜歡凡事幫孩子做得好好的父母,值得深思一句話「大家都在批評『草莓族』的不是,卻忘了種出草莓族的人是誰?」

【養成關鍵期就在0~3歲】
為何自理能力應從小養成?因為孩子的一切能力都正在發展中,對於每件事都感到好奇,什麼都想要「自己來」,父母此時若抱持正向、鼓勵的態度,讓他嘗試,無形中刺激腦神經的發展,讓細胞更活絡、連結度更佳,學習效果更明顯!
孩子在3歲前,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基本自理能力!錯過學習黃金期,一樣的活動內容,就從有趣的遊戲變成規律枯燥的「療育課程」。



【孩子的每一天 都是學習日】

訓練是在平時養成,而不是臨時出門前才要求孩子展現能力。折衣服、折棉被、揀菜都是一種學習。父母不要搶著做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,如家事,是大人的「工作」,卻是孩子的「遊戲」,從遊戲中學習,既自然又快樂無壓力,學習起來更具效果。在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過程中,會把「舊經驗」加上「新方法」,用來解決面臨的問題,持續累積就是一種能力!

【支持的態度 優秀的能力】
心態1:不怕髒--父母怕髒而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,未來要付出的代價恐怕更大。髒,只是孩子學習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副產品,是有時間性的,很快就會過去,重點是能力養成後,就不會弄髒了。
心態2:給機會--對一般的孩子來說,都具有基本自理能力,只是能力熟練與否,動作需要練習才會熟練。當孩子提出「我自己做」時,不要輕言拒絕,讓他試試,頂多再花點時間善後,當孩子內心的熱情被點燃,會加速他更努力主動的多方學習。
心態3:放寬標準--孩子不是大人,當然不能用成人的標準要求。孩子剛開始一定做不好,例如一個七、八個月大的孩子,他想抓盤子裡的小饅頭吃,因抓不到,改用舔的方式而吃到了,這樣如狗般的吃法可能會讓大人覺得不好,不過孩子用手拿不到時,會想辦法以達到目的,何嘗不是能力,日後他還是一樣學會用手抓取、用湯匙的能力,此階段的孩子發展重點在於「想做」、「願意做」,即使孩子吃飯掉滿地,你也可以帶著他數數吃飯時掉落的飯粒有幾顆,只要一次比一次少,就是進步!
心態4:耐心--能力需要時間蘊釀,偏偏現代父母最缺的就是時間。一次做不好,就再一次引導,直到他會為止,而非不給時間練習,但孩子做不好又給予責罵,幾次下來,孩子的熱情和自信心也被消磨殆盡,不想再練習了。現代父母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「快一點」,卻沒想過孩子正在學習中,動作步調本來就較慢,父母何不放慢自己的腳步,陪著孩子慢慢練習。
心態5:恒心-自理能力中有好多是每天定時要做的事,如刷牙、洗手和如廁等衛生習慣,這些都要在進行能力養成的同時,還要持之以恒地做,讓孩子意識到這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,才能逐漸內化成習慣。當成了習慣後,孩子就不再需要父母追在後面扯著嗓子問「你做了沒?」,也有助建立更為融洽的親子關係。
心態6:鼓勵--不論孩子做的好不好,只要有雛形,就不忘給個鼓勵,適時的讚美會給孩子無比的信心,一句「你好棒」或一個擁抱,讓孩子有了「因為我很棒」的想法,即足以驅使他為下一次更好的表現而努力。

【生活自理發展指標】
◎0~3個月
能力1:能吸吮奶嘴

◎4~6個月
能力1:會伸手幫忙拿奶瓶
能力2:能接受用湯匙餵食

◎7~12個月
能力1:能自己拿住奶瓶進食--原本只是像配角一樣扶住奶瓶的北鼻,現在已經可像主角一樣靠自己的力量拿住奶瓶,甚至主動調整奶瓶的傾斜度。
能力2:能吞嚥糊狀副食品--可以試著把食物從不同的嘴角送入,讓北鼻的舌頭練習「舔」的動作。
能力3:能自己拿食物吃--持續鼓勵北鼻吃手和玩具,1歲以內,吃手和玩具都是幫助口腔動作有更好的發展,家長不必過於擔憂因此養成壞習慣。
能力4:會表示要吃東西
能力5:能拉下頭上的帽子--在練習穿衣服前,「脫」是個很重要的動作,當他能主動拉下帽子時,表示他有主動合作參與的意願,不再一直處於被動狀態。

◎13~18個月
能力1:能用學習杯喝水
能力2:能用吸管喝水--剛開始可用較細、較短的吸管練習,讓北鼻的口腔肌肉易於施力,等到熟練後,再用長一點、粗一點的吸管。
能力3:練習用湯匙/叉子--一開始不必急著糾正其握姿,只要做出握湯匙的動作即可,他會慢慢透過模仿、學習,再加上手腕愈來愈靈活,而逐漸做出正確的動作。剛使用湯匙時,從碗中舀起食物的動作比較像「戳」,稍不留意就容易把碗打翻,不妨使用防滑墊或底部加有止滑墊的餐具。最大的考驗其實是舀起食物後運送入口中的過程,想要控制得宜,需要的是練習再練習。
能力4:練習咀嚼半固體食物
能力5:會表示尿濕了或已排便--如廁訓練急不來,一切要視孩子的表現而定。如果他具有主動表達的能力後,再一步步訓練,孩子較不會排斥,因為有些孩子仍習慣在尿布上排泄,的確需要花點時間引導其在便器上如廁,每個孩子的生理成熟狀況不一,父母應給予尊重,並適度導引,千萬不要過度要求,避免孩子對如廁訓練產生排斥。
能力6:能粗略以毛巾擦嘴--進食前可以幫寶寶準備一條小方巾擺在旁邊,讓他隨時可用。吃完東西後,不必急著用毛巾擦嘴,而是先讓他以舌頭舔去嘴邊漬痕,這也是建立本體覺的方式之一,讓他感受嘴邊哪裡有殘留飯粒,再靈活用舌頭舔去,為日後能正確構音而扎根,如果寶寶實在感覺不出,可讓他照鏡子,用視覺協助回饋以增進本體覺。
能力7:練習洗手的技巧

◎19~24個月
能力1:能用湯匙進食--此時要求的已不再只是具有能力,還培養用餐禮儀。平時可搭配玩偶練習,讓寶寶練習餵娃娃開始,再運用到自己身上。
能力2:能咀嚉固體食物
能力3:能在協助下練習刷牙--刷牙,不僅是衛生習慣之一,也是讓幼兒練習手部運作的能力,不過礙於能力,剛開始很難真正刷乾淨,還需要父母的協助,先讓他自己刷,最後再幫他完整刷一次,確保口腔衛生。
能力4:能在協助下脫外套、褲子及鞋子--協助的原則是留下最簡單的動作讓寶寶參與,以建立其自信心,並提升其學習意願。例如脫褲子可以請寶寶先站著,協助他把褲子拉至大腿處,再請他坐下來,自己把褲子拉下來,父母可視寶寶的能力決定讓他做多少動作。不管寶寶用任何姿勢脫下衣服都可以,只要讓他了解「脫」的意義。
能力5:能在協助下穿衣服--協助的原則一樣是留下最簡單的動作讓寶寶參與,以建立其自信心,並提升其學習意願。例如穿褲子可以先請寶寶坐著,把褲子拉到大腿處,再請他起身把褲子往上拉。開襟式比套頭式的容易穿脫,背心又比短袖方便學習,想寶寶早日學會,可多準備這類衣物以提供練習機會,此時也可以開始教寶寶分辨衣服物的前後與正反面。
能力6:能幫忙收拾玩具及物品
能力7:能練習做簡單家事(如擦桌子)
能力8:能練習如廁及表達需求--如廁需求的表達,需要寶寶的括約肌及排泄器官發育成熟後,才能感受到尿意和便意,再加上語言發展成熟,他才能明確用語言表達。過程中,需要父母用最大的耐心陪伴。絲毫急不來。


◎25~36個月
能力1:嘗試模仿梳頭、刷牙、洗衣等至少三項事情--父母平常在做這些事時,都要把握讓他看到的原則,且邊做邊配音,很快地,你會看到孩子不時模仿你的動作。
能力2:上廁所會脫下褲子--可以先以寬鬆的內褲或短褲來練習,剛開始時寶寶若無法同時使用雙手將褲子拉下,可先將褲子的一邊往下拉,再拉另一邊,重複動作一直到脫下褲子為止。
能力3:能清楚表示要上廁所--陪孩子進行如廁訓練一定要有充份的耐心,就算做的不好也要加以包容,不然寶寶會寧願選擇一直包著尿布,這樣就更難脫離尿布了。
能力4:會穿沒有鞋帶的鞋子--初期可以協助孩子把腳穿進鞋子後,留下「黏」上魔鬼氈的動作讓他自己來;然後讓他用自己的方式把腳塞進鞋內,體驗困難度,再適時告訴他不足處的技巧。而且可以趁機會教孩子分辨左右腳。
能力5:湯匙使用已熟練,不會灑出或舀太多--如果孩子的手部肌肉發展還不夠熟練,可帶孩子去玩沙,跟他比賽,看誰「鏟的沙比較多?」,因為鏟沙量的多寡,控制於手脆的力氣大小,孩子喜歡玩沙,再加上喜歡比賽的心理,玩再久也不會厭煩,從中就能鍊習手腕動作,進而順利使用湯匙進食。
能力6:會解開鈕釦--一開始可以先幫孩子把釦子穿過鈕釦洞的一半,再讓孩子完成解開的動作,等他熟鍊後,再讓他獨立進行。也可以讓孩子練習將硬幣投入存錢筒,以鍊習解開釦子的精細動作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anger5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